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上古史專題
Seminar on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 
開課學期
99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歷史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杜正勝 
課號
Hist7136 
課程識別碼
123 M051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 
備註
上課地點:史語所702。學士班大三以上欲修習者,可於開學後徵得授課老師同意,取得授權碼進行加選。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「中國上古史專題」以解讀古典文獻和現代考古報告為主,與我在歷史系所開的另一課程「中國社會史(一)」互補而有所區隔,詳其所略,略其所詳,共同構成中國古史研究初階人才之訓練。
本課程採取專題研討的方式進行,每次開課的內容將有所調整,同時也將視選課學生的特殊需求而臨時增減。不過,幾個方面基本上多會觸及的,諸如生態環境、文明起源、國家型態、社會構成、民族關係、文化交流、習俗信仰、社會規範,以及人生觀和傳統的形成等。
中國上古史這門課要引導學生去思索中國民族、社會、國家與文化的本質是什麼?它們是怎麼形成的?換句學術語言,即是要認識中國古典文明,才能掌握傳統兩千年中國歷史的變與不變,中國文化成分的積累,中國民族的擴充,而回歸到最根本與最普遍的知識性問題:何謂「中國」、何謂「中國人」、何謂「中國文化」,以增益對現代中國的了解。
本課程今年的重心放在兩周,某些部份會上溯及於銅石並用時代,如國家起源。茲規劃七個單元:
(一) 導論:中國傳統思想的「古代中國」及其破滅
1. 古年代學
2. 原型中國(Proto-China)的範圍
3. 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古代建構
4. 批判古史學的貢獻、挑戰與再批判
(二) 城邑考古與古代國家
1. 中國城市發展所反映的不同階段的國家與社會
2. 第一次城市革命:國家起源階段的城邑考古分析
3. 早期城邦時代王朝都邑的考古學訊息:
二里頭、偃師商城、鄭州商城、安陽
4. 周原與豐鎬遺址
5. 築城運動與封建城邦----琉璃河燕國故都、曲阜魯國故城、晉都新田
6. 第二次城市革命:從內成到外郭
(三) 三代國際關係的檢討--「共主城邦」或是「征服王朝」?
1. 三代都城典型考古學文化及其擴散
2. 城邦論及其遭遇的挑戰
3. 甲骨文所見商王朝與方國的關係
4. 周人的征服東土與殖民擴張
5. 從金文與詩篇建構西周王朝的覆亡
(四)周禮身分制的考古學分析
1. 禮制與國家的起源
2. 墓葬所建商周禮制是連續還是斷裂?
3. 姬姓統治階級墓葬禮制的解讀:
宗周(周原與豐鎬)、洛邑、晉、虢、燕、魯
4. 非姬姓統治階級墓葬禮制的解讀
5. 身分禮制變化所反映的政治社會信息
(五)天下秩序的理念與實際:特從民族和文化的分析
1. 「天下」的文化基礎--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及其發展
2. 夷夏東西與三集團鼎立的民族史觀
3. 四土、中原與華夏
4. 「九州」的構成:東周時期民族文化的新成分
5. 九州之外
(六)新出土的南方文明
1. 傳統重北輕南史觀的考察
2. 新出楚墓(含吳越)物質文化的分析
3. 楚墓簡帛所見之宗教禮俗文化史資料
4. 楚辭的世界
(七)農業帝國永遠的痛:前絲路時代的「虜學」
1. 燕山南北與長城內外
2. 從戎到胡
3. 歐亞草原代的民族文化交流


週次 單元主題
1 導論:中國傳統思想的「古代中國」及其破滅
2 同上
3 城邑考古與古代國家
4 同上
5 同上
6 三代國際關係的檢討--「共主城邦」或是「征服王朝」?
7 同上
8 周禮身分制的考古學分析
9 同上
10 同上
11 天下秩序的理念與實際:特從民族和文化的分析
12 同上
13 新出土的南方文明
14 同上
15 同上
16 農業帝國永遠的痛:前絲路時代的「虜學」
17 同上
18 期末總檢討

 

課程目標
1. 培育中國古代史研究的人才
2. 了解中國古典社會以認識中國歷史文化的特色
 
課程要求
隨堂輪值口頭報告、撰寫書面報告、參與討論


評量方式
1. 課堂口頭與書面報告 40%
2. 學期末專題報告 40%
3. 課堂討論參與度 20%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指定閱讀
1. 傅斯年《民族與古代中國史》
2. 蘇秉琦《中國文明起源新探》
3.《中國考古學 兩周卷》
4. 杜正勝《古代社會與國家》
5. 許 宏《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》
6.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
7. Lothar von Flakehausen, 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(1000—250BC):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
8. 白川靜《金文的世界》
9. 白川靜《詩經的世界》
10. 唐 蘭《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》
11. 李學勤《簡帛佚籍與學術史》
12. 楊建華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文化帶的形成》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